9月9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印發《常用檢驗項目醫囑組套專家建議(2025年版)》(以下簡稱《北京專家建議》),直指醫療檢查領域長期存在的痛點—重復檢驗和套餐濫用。
這份重磅文件不僅首次在地方層面系統落實“最少夠用”原則,還創新性地推出27套標準化檢驗組合,為醫生開單提供了清晰、權威的實操指引,預計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檢驗醫囑模式。(更多內容請至文末了解)
從國家框架到北京落地
此前,國家衛健委、中醫藥管理局、疾控局已于今年4月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臨床檢查檢驗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政函〔2025〕169號),明確提出“最少夠用”原則,并設定了2025年6月底前完成組套梳理的硬性時間節點。
然而,國家的框架性文件并未完全解答一個核心的臨床實操問題:
?究竟什么樣的檢測組合才真正符合“最少夠用”?
?“高效聯檢”與“非必要套餐”之間的界限應如何科學界定?
《北京專家建議》的出臺,正是為了填補這一政策空白并回應臨床的迫切需求。
三個執行要點,條條都是硬要求
《北京專家建議》及配套通知并非 “泛泛而談”,而是從 “怎么設計檢驗組套、怎么規范開檢驗單、怎么管好復查時間” 三個方面,給出了明確且必須落地的要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執行辦法。
維度一:組套設計 —— 只留 “必需項目”,不讓重復項目占空間
檢驗項目組套是臨床開具檢驗醫囑的基礎,其合理性直接決定了檢驗行為的規范性。《北京專家建議》明確要求,各醫療機構需對現行檢驗組套進行全面梳理論證,核心原則是 “最少夠用”—— 即在滿足診療需求的前提下,剔除冗余項目,避免 “大而全” 的組套設計。從源頭杜絕了 “一個癥狀開多個組套”“組套間項目重復”的問題。
維度二:臨床規范 —— 看病才開檢驗,5 種違規行為堅決不準
檢驗組套的優化需配合臨床行為的規范,才能真正落地。《北京專家建議》中針對醫務人員開具檢驗醫囑的行為,劃定 “五條紅線”,明確嚴禁以下情形:
開具與患者病情無關的檢驗項目(如感冒患者開具腫瘤標志物檢測);
無指征擴大檢驗范圍(如普通體檢者開具全套自身免疫抗體檢測);
增開非必需檢驗項目(如已明確診斷的患者重復開具同類檢驗);
無正當理由不互認符合條件的檢驗結果(如跨院就診時要求患者重復做 CT、血常規);
人為縮短檢驗周期,高頻次開展相同或相似檢驗(如同一患者一周內重復做肝腎功能檢測)。
同時,政策要求醫療機構加強醫務人員培訓,將臨床診療指南、檢驗結果互認規定納入考核,確保每一項檢驗醫囑都 “有理可依”。
維度三:管理細化 —— 復查有 “時間規矩”,誰都不能亂縮短
檢驗項目的 “時效性” 是避免重復檢驗的關鍵 —— 部分檢驗結果有效期較長(如乙肝五項、梅毒抗體等血清學標志物),短期內重復檢測并無臨床意義。《北京專家建議》要求醫療機構參照《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調整北京市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項目的通知》(京衛醫 [2025] 65 號),結合患者疾病病程演變,合理設定復查間隔。
該《建議》的發布實施,將有效減少不必要檢驗,減輕患者負擔,提高醫療資源使用效率,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
創新亮點:27套標準組套提供實操指南
《北京專家建議》的一大核心亮點,是通過梳理臨床高頻檢驗場景,制定了27 個標準化檢驗組套,涵蓋臨床血液、臨床體液、臨床化學、臨床免疫、臨床微生物 5 大專業,覆蓋從基礎檢查到專科診斷的全流程需求。這些組套并非 “一刀切” 的強制要求,而是為醫療機構提供 “參考模板”,同時允許機構結合自身臨床需要和專科特色進行調整,兼顧 “標準化” 與 “靈活性”。(更多內容請至文末了解)
以第26項“常見呼吸道病原體核酸檢測”為例,《北京專家建議》明確推薦六大核心靶標,體現了三大深層邏輯:
技術路徑明確:“推薦選擇核酸檢測方法進行病原學診斷,為鑒別診斷需要可采用多重核酸檢測”。這肯定了分子檢測(尤其是多重PCR)在呼吸道病原診斷中的核心地位。
循證與必要:所列病原體均為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且臨床處理方式各異的核心病原體。快速明確區分流感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及肺炎支原體等,對指導抗病毒藥物使用、避免抗生素濫用、實施感染控制至關重要。
臨床導向與靈活性:明確指出“不超過6項”,并允許醫療機構結合季節和流行特點調整。這既給出了上限以防止過度檢測,又保留了臨床應用的靈活性,完美詮釋了“最少夠用”的精髓—并非項目越少越好,而是與臨床決策需求匹配的、最高效的組合才是最好。
告別內卷,回歸臨床價值
《北京專家建議》為當前呼吸道檢測市場提供了清晰的發展方向。此前,行業一度陷入“拼項目、大套餐”的內卷狀態,不僅加重臨床選擇負擔,也因納入部分罕見或臨床意義不明的靶標,面臨新政策環境下的強烈沖擊。
未來的競爭核心將不再是簡單的靶標數量比拼,而是能否精準把握臨床需求、契合政策要求,并提供真正高效、可靠的解決方案。
企業的產品策略必須轉向:
1、菜單設計合規化:嚴格依據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設定檢測項目。
2、應用場景精細化:開發針對門急診快速診斷、住院患者鑒別診斷等不同場景的差異化產品。
3、解決方案價值化:從單一試劑轉向涵蓋快速檢測能力、循證支持、合規咨詢在內的整體價值。
創新產品與政策理念的高度契合
政策的有效實施,離不開真正符合要求的創新產品作為支撐。目前,已有多家企業推出的檢測方案與《北京專家建議》所倡導的理念高度吻合。觀察發現,部分領先廠商的前期產品布局,已體現出與該政策指引方向的不謀而合。
例如,圣湘生物推出的呼吸道六聯檢產品,完整覆蓋上述六大推薦病原體。
其“6+X、3+X”的靈活檢測策略,既能滿足《北京專家建議》中“不超過6項”的上限要求,又可通過“X”選項響應季節性、區域性病原變化,實現“最少夠用”與“臨床適用”之間的高效平衡。
這種“小而全、靈活配”的產品思路,使醫療機構能夠根據疫情動態和臨床需要,“像拼樂高一樣”快速組建最符合政策與診斷需求的檢測方案,既滿足合規性要求,也保障診療效率,最終服務于醫療資源優化與患者獲益的核心目標。
——常用檢驗項目醫囑組套專家建議——
(2025 年版)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部分來源于互聯網,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權問題,請及時和我們聯系,核實后協商處理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