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企業認可實驗室、認證檢測的風險性
2018-10-18
作者:
瀏覽數:1538
2013年7月1日實施的新版《強制性產品認證實施規則—機動車輛輪胎》,相對于2001年版的實施規則,有了較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即利用生產企業的第一方實驗室進行監督檢驗。這一制度一旦實施作為監督檢驗的實驗室的能力和公正性就顯得尤為突出,顯然,已經獲得第三方評審的實驗室在這方面的優勢明顯。由于貿易和企業技術進步的原因,越來越多輪胎企業的實驗室通過了認可,但由于實驗室的獨立性、檢測細節的重視程度及人員的穩定性等原因,現階段需謹慎利用這一資源,避免相應風險的發生。
一、輪胎企業實驗室認可現狀
在我國第三方公共實驗室的評審類型有11種,采用國際通用準則或導則的有5種,分別是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ISO/IEC導則25);授權和法定產品質量檢驗機構審查認可、驗收(ISO/IEC導則25);醫療衛生系統臨床醫學實驗室的評審(ISO/IEC 15189和15190);國家實驗室認可評審(ISO/IEC 17025);檢查機構認可評審(ISO/IEC 17020)。
由于企業實驗室為第一方實驗室,其性質決定了絕大多數的生產企業實驗室申報的是上述第4種,即適用于ISO/IEC 17025的實驗室認可。實驗室認可制度,起源于1947年澳大利亞的檢測實驗室認可(NATA)和1966年英國校準實驗室(BCS)的認可制度。而我國開展得較晚,始于1986年的原國家標準局開展的對檢測實驗室的評價工作。在不到40年的發展歷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中國認可委簽訂多邊互認的組織有:國際認可論壇(IFA)、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等全球組織和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等區域組織。
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貿易中不斷加劇的技術標準和檢驗糾紛,我國越來越多的實驗室認識到實驗室認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到十年的時間,僅檢測實驗室就從2012年底的不足1000家,增加到現在的近5000家。企業第一方實驗室是近幾年增加隊伍中的主力軍。輪胎企業的實驗室也是這隊伍中的一支。目前,通過CNAS認可的輪胎企業實驗室共20家,包含了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及民營企業,最大的企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最小的年產值也有5億元左右。實驗室的規模也不同,有的實驗室有數十人,設備原值近一個億,覆蓋產品幾十種;也有的實驗室只有十幾個人,設備原值一百萬,覆蓋產品只有幾種。
相對于其他行業,輪胎企業實驗室認可的比率還是比較高的,這和輪胎行業的特點有關。首先,我國輪胎企業絕大多數是出口型企業。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輪胎大國,可統計的輪胎企業527家,產值從幾百萬到幾百億,差別巨大。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影響下,中國制造業在海外市場的占有量隨著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輪胎行業更是以外向型企業為主。國際貿易核算,特別是國際客戶和第三方認證機構的需求,使得企業嘗到了自身實驗室具備國際多邊互認能力所帶來的甜頭。其次,是輪胎配套市場的需求。輪胎企業的技術水平高低,很大程度體現其能否給汽車廠家配套。汽車廠家對配套廠的技術研發能力要求通常很高,不但要看輪胎產品的測試結果,更要看用于研發和測試的實驗室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實驗室認可是實驗室管理水平的最好體現。再次,是企業技術研發的需要。企業技術研發的成果一定要通過實驗室來證實,因此,實驗室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實驗室認可,可以提高實驗室的管理水平和檢測水平。最后,通過實驗室認可也可以更好地宣傳企業。
二、潛在風險
認可的企業實驗室也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完美,特別是我國現階段利用企業實驗室進行CCC認證的監督檢測存在一定的風險。
1.可信性
實驗室檢測結果的可信性。目前已有20家輪胎企業的第一方實驗室通過實驗室認可,這20家實驗室都沒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服務的對象基本是本企業,實驗室主要領導的任命、資源的配備,都由企業的最高管理者掌控,而不是在實驗室內部。盡管按實驗室認可的要求,企業法人代表會簽署確保檢驗中心執行檢測業務的“獨立性和公正性的聲明”,但當實驗室的檢測結果會影響輪胎企業CCC證書的持有、會給企業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會影響企業的市場聲譽,甚至會因為檢測結果造成企業的生存危機時,有多少企業會“舍本逐末”,為了一個聲明而放棄巨大的經濟利益呢?誠然,我們不否認會有人堅守道德的底線,但在利益、前途面前,這種人能占到幾成?因此,對于企業的第一方實驗室出具的檢測結果,認證機構應慎之又慎。為保證檢測結果盡可能真實,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監控。
2.細節
實驗室對各方面細節的注重不足,影響檢測結果。輪胎安全性檢測項目并不多,但由于輪胎本身的特性,諸多因素會對檢測結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除一些明顯對檢測結果有影響的負荷、速度等參數外,還有樣品的調節、環境溫度、氣壓甚至測量的手法等。如,進行高速、耐久試驗的溫度監控所放置的位置,超出標準規定的150mm至1000mm的要求且未及時校準;用于測量輪胎外周長的鋼卷尺帶有弧度;用于測量輪胎氣壓的氣壓表精度不滿足標準要求;輪胎斷面寬度測量沒有避開胎側的字和防擦線等等。這些雖然都算是“小細節”,但遇到臨界值時,往往會左右結果判定。類似的問題在已認可的實驗室仍然存在。近幾年,在CNAS的努力下,實驗室,特別是企業認可實驗室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仍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3.人員
實驗室認可人員的狀況是企業的第一方實驗室的軟肋。已獲認可的實驗室,盡管都經過了嚴格的現場試驗考核,但不得不說,這些新興的實驗室和老牌的實驗室之間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在人員素質和軟件方面。反映在實驗室對認可規則、準則的理解,對標準的理解和信息的收集及在檢測設備、設施的管理和溯源等方面。如:輪胎外直徑標準值的計算方法,只有極個別的實驗室可以準確的計算結果;設備能力的受限狀況不能準確的識別等。要想解決人員的問題,在目前我國輪胎企業的狀態下,有相當的難度。與企業實驗室的檢測人員相比,企業的營銷、生產和研發人員更受重視。實驗室人員職位低、工資低、培訓的機會少,即便是與檢測相關的標準化會議也基本上是各企業的技術人員參加,這也是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寫標準的不會檢測,檢測的不懂標準”的現象。企業實驗室人員除受重視程度低,也必然造成實驗室人員流動大。人員的不穩定性同樣是影響人員素質水平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利用社會資源進行輪胎監督檢驗的風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