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語,叫“富不過三代”,大意是家族財富在進行代際傳承過程中容易縮水甚至滅失,守業更比創業難。如果這是具備中國特色的財富衰減魔咒,那么創一代們的焦慮可想而知,他們不希望窮盡畢生創造的財富在后輩手中付諸流水。
隨著中小板、創業板乃至全國股權系統的急速擴容與升溫,中國民營企業的家族財富正在迅速攀升。相關數據顯示,僅廣東地區自今年3月份以來即誕生了12名身價超過10億美元的超級富豪,這便是現今資本市場造富的新常態。
有充分的案例表明,創一代們普遍不會激流勇退,如果能不退休,他們愿意一直執掌家族產業。
記者曾梳理過A股市值靠前的約100家擁有實際控制人的民營上市公司董監高任職情況,發現夫妻店、兄弟店、父子店等家族痕跡極為明顯的公司其實并不多見。
換言之,目前A股泛家族化上市公司在相當程度上具備社會化屬性,系社會公眾公司,特別是在舉牌大戰迭起的背景下,其社會化屬性更強。廣州某民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曾一再對記者及其他人士強調,公司系公眾公司,不是他們家的私人產業。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是社會化屬性再高的民營上市公司,一旦將接班問題提上議事日程,家族化屬性便立即凸顯,這時公眾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家族產業。
于是,創一代們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接班人們是否具備承繼家族產業的能力,這種能力體現為接班人們能否像父輩一樣控制或平抑董事會,能否繼續維系正常的商業運作。
上述顧慮絕不是多余,大多數民營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公司股份比例低于30%,尤其是新興科技類公司(融資及股權激勵大幅稀釋控股權)更是如此,此時公司便可能出現控股股東之外的強勢股東或強勢董事,他們懾于創一代的威望和能力甘當財務投資者,但面對下一代的接班人未必會如此。
實務中已出現接班失敗的案例,或者是接班人喪失上市公司控股權,或者是無力經營公司。總之,接班人們能夠在所有權及經營權兩方面守住父輩產業是接班的基本條件。
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原則,上市公司股東所有權與經營權應適度分離,不過A股公司并未建立起普遍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大多數民營企業是所有權與經營權一手抓,這更加要求接班人們具備必要的企業政治手腕和經商頭腦。
當創一代們發現潛在直系接班人不具備上述能力或無直系接班人時,可能就會考慮將經營權外包給職業經理人團隊,寄望于職業經理人幫他們延續家族產業。數據顯示,A股約有10%左右的家族上市公司未進行正常的代際傳承,該部分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均系職業經理人,少數公司董事長也是職業經理人。
中國民營企業是否會前赴后繼地陷入富不過三代的魔咒?胡潤研究院曾發布了一份《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名單》,包括日本金剛組、意大利Antinori等在內的家族企業均已傳承數百年甚至千余年,這對中國企業尤其是A股民營企業是一個啟示。
另一份數據顯示,2003年~2008年,A股曾出現了第一批接班潮,如永鼎股份(12.48, 0.37, 3.06%)、華測檢測(26.830, 0.85, 3.27%)、浙江龍盛(31.15,0.44, 1.43%)等。從目前情況來看,接班人們基本上守住了父輩們傳承的家業,個別公司甚至還完成產業創新升級。
將家族企業接班現象延伸至整個A股領域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實際控制人缺位的公司創始人極為強勢,甚至已成為公司靈魂人物和行業領軍人物,如中國平安(86.21, 0.07, 0.08%)馬明哲、萬科王石[微博]、TCL集團(6.24, 0.04, 0.65%)李東生[微博]等,這些公司實際上也面臨創始人徹底退休后的接班問題,與家族產業接班存在異曲同工之妙。